最近,这个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3年11月25日,重庆居民家庭的10岁女孩李某从学校回家,在电梯里遇到小区2号楼2单元的原原(男,1岁)与其奶奶外出。李某在原原奶奶出电梯的时候,抱起原原,随后电梯门自动关上。电梯监控显示,李某在电梯里对原原进行殴打,后将原原抱到25楼阳台处逗玩,并使男婴从二十五层高楼摔下,导致男婴全身多处受重伤。类似骇人听闻的恶性事件还有很多,人们在惋惜的同时,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年纪尚幼的孩子能下得去如此毒手,孩子本该有的善良和天真去哪了?难道就任由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们这样发展下去吗?这一系列社会悲剧是否也折射出教育的缺失和失误? 调查发现:在我国,三成以上的城市儿童出现暴力倾向。纵观以往的新闻可发现,青少年暴力行为乃至暴力犯罪早已不是个别现象。 少年期是人生特殊发展时期,身心发展,物质、精神、文化、社会交往诸方面产生许多要求,这些要求,或因疏忽,不现实而导致失败。社会上不断出现的青少年暴力事件,很有可能是因为当事人处在身心发展的敏感时期,而家庭、社会、学校却忽视了这一特点,当未成年人的一些需求和愿望得不到关注和满足时,就会产生压抑感,久而久之,他们必然要选择一种方式释放压抑,一些孩子选择了暴力最终导致暴力犯罪。青少年又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在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中,把自己作为人际和社会关注的中心,认为自己就是他人关注的"焦点"。青少年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又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进而出现心里偏差和行为偏差,因此,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监督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青少年时期的确有着不容忽视的特点,当这些特点遇上不适合的家庭教育、不恰当的社会引导,就很可能变成青少年犯罪的温床。目前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现状及特点是怎样的呢? 1.1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据统计,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发现,十五六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百分之七十。 1.2犯罪形式多样化、犯罪手段残忍 性质上来说,青少年暴力犯罪的严重程度能给社会家庭带来巨大风险。 1.3犯罪身份多为辍学青少年和问题家庭青少年 辍学青少年是指由于家庭原因和受社会学校影响而放弃学业的青少年。问题家庭青少年是指生活在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或者家中有不良行为,受到过家庭暴力的青少年。根据调查,青少年暴力犯罪绝大部分为上述青少年。以北京、广州等8省市的青少年犯罪状况为例,所有青少年暴力犯罪份子,14.8%独自生活,37.6%和朋友一起生活,只有32%与父亲生活在一起,45.8%的报告说家人不清楚自己的行踪,另外,35.7%的父亲为文盲,43.7%的母亲为文盲,57.9%为家中经常或有时打麻将。可见,问题家庭青少年和辍学青少年是青少年暴力犯罪的主体。 1.4青少年犯罪呈现团伙化趋势 青少年认为群体作案既能分工合作又能壮胆、成功率比单个行动高。问题少年常聚集在一起"交叉感染"、互相影响,形成犯罪团伙。调查表明,各类青少年犯罪案件中与团伙有关的占到80%,而团体作案给社会家庭带来的危害无疑是巨大的。 2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成因 当今社会青少年暴力犯罪有越演越烈的趋势,社会、家庭、学校并没有做好监督和引导工作。所有事物的产生都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惟有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进行剖析,才可能准确把握这类犯罪的发展趋势,才能探究出相应对策,从而真正减少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发生。青少年暴力犯罪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社会、学校都应负起相应的责任。 2.1心理因素 青少年处在形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他们容易接受新生物,思维敏捷、活跃,模仿能力很强。与此同时,他们是充满幻想,冲动,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缺乏,当一个人在学校,人际关系上面对一些困境和生存竞争,家长、社会,学校又没有给予相应的引导,则极有可能形成一些犯罪心理。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缺乏应有的规范意识,不愿受到约束,为达到目的,不顾及社会法律是否允许,往往酿成悲剧。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大多不懂得真正的友爱和关心,对他人的痛苦及遭遇不懂得感同身受。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能力,不能正确对待失败和成功,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社会或者他人,因此产生对他人和社会的报复心理。 2.2家庭原因 2.2.1家庭结构不完整 当儿女得不到来自家庭和亲情的温暖,就会诱发紧张情绪,乃至产生一系列悲观的情绪反应,孕育着潜在的心理危机,有的甚至会形成可怕的病态人格。家庭结构是天然的父母和家庭关系的结构,是影响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最大因素。不良的家庭结构包括一个或两个父母去世了,父母离婚,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据统计,暴力犯罪青少年的绝大多数认为不良的家庭环境极大的促进他们的犯罪。 2.2.2家庭教养方式不良 有教育专家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四类,分别是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民主型。司法实践大量案例表明,前三种教育方式和青少年暴力犯罪关系密切。值得注意的是,家长暴力也会使孩子一起学会使用暴力,或形成在表面老实、背后却放纵言行不一的性格,最后可能走向极端。 2.3学校原因 当今大部分学校仍将学校重心放在"升学率"上,大量精力投入到各种考试上,忽略了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学校很少关注学生们心灵的成长,当学生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心理困惑时,老师及学校并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一些学生选择极端的方式对待。 2.4社会原因 社会文化环境的渲染和毒害。社会监管力度不够,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充满暴力的书刊或者影像制品不断流入社会,青少年不加过滤地接受它们的毒害。这不仅起到了消极的示范作用,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也造成了很大的误导。另外,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打击不力,也是青少年暴力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